国际汉语教材走进新时代 — 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谈汉语教材发展
发布日期:2014-04-21浏览次数:334次
人民网伦敦4月18日电(记者白阳) “觉得教材不够好?不能满足需求?想要个性化?那就点点鼠标,自己编教材吧!”在不久前落幕的伦敦书展上,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一边向记者演示如何使用最新推出的“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平台,一边对记者讲解如何解决“教材单一”这个汉语推广中的大问题。
记者在平台的实用素材搜索页面输入了“文化”一词,并选择了“级别4”,系统就自动筛选出7条该级别的教材例句,它们分别来自《跟我学汉语》等7部汉语教材;再选择“级别5”,系统又显示了来自《汉语新起点》等8部教材的10个例句。
“大数据时代,我们这套系统就是依托大数据和数字处理技术,在系统分析5000多套通行教材的基础上,提炼了500多个语言应用场景,加工标注了近6000万个字、词、语法、文化点、练习等语素语料,再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水平考试(HSK)分级标准进行科学归纳,用户只需选定教学对象、等级、话题等指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用户需要的讲义、教材和教辅资料。”夏建辉说。
此次伦敦书展,汉办展台携350多种、1000多册汉语精品教材、工具书和文学读物,以及数字多媒体产品参加。夏建辉说,除了教材编写平台,他们还带来了新开发的“数字图书馆”,提供30000多部电子书、几十种报刊杂志,以及音频视频信息等等,包罗万象的数字资源,让汉语的传递更快,更鲜活。
今年距离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已经有10年的时间。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在迅速增长的需求之下,汉语教材也在经历着一系列变革。
早期,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2005年以后,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国加快布局,汉语母语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向外国非汉语母语环境的“国际汉语教育”转变,对汉语教材也提出全新要求。
夏建辉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注重语言本体知识的系统教学,忽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与外国应用型语言教学理念大相径庭。尽管各种汉语教材多达3000多种,汉办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全球累计销售和赠送1200多万册教材,但各国普遍反映,教材对照语种单一,大多数国家没有其母语对照的汉语教材,英语等通用语种国家反映,很多教材对非汉语母语环境的教学不适用。因此,适用教材紧缺成为制约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之一。
“我们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更高层次的‘好不好’问题”,他指出,从2012年开始,汉办更加注重汉语教材的内涵式发展和数字化。一是精耕细作,增强国际汉语教材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本土化。汉办支持孔子学院开发473种本土教材,对汉办主干教材进行修订和本土化改编,并由40个孔子学院承担29个语种64套教材的改编、翻译工作,同时与牛津、麦克米伦、培生等国际出版商合作,共同开发本土化教材;二是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大力开发数字资源。这包括历时三年开发《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平台,推出大型实时在线互动课堂,提供数字资源和教学案例库等等;三是语言和文化资源并重。汉办组织开发了《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好东西》、《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中国蒙学经典故事丛书》、《汉语阅读树》、《中华文明》等文化配套教学资源。
记者随后翻看展台上的书籍《中国好东西》中的《筷子》篇,颜色风格非常轻松明快的绘图本中,以漫画的方式讲述筷子的故事,文化点滴入心。正看得出神,旁边的一位参展出版商约翰颇有兴趣的在使用展台上的点读笔点读中文书,他告诉记者,非常想学中文,同时作为一个出版商,也希望有机会能与汉办进行合作。“汉语太难学了,好教材太重要了!”约翰说。
“已经有多家国外出版商表示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除了来谈合作,我们希望展示更多的新汉语教学资源给海外的读者,让中国的声音传的更远。”夏建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