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教育政策 为人力资源强国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2017-11-27浏览次数:443次
——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中国教育学界最关注的事件是什么?
张力: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比起按年度安排的中央专项工作会议来说,牵动社会的关注是空前的,也引起若干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的注意。这不仅在于教育是当下重大的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央发布了到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中国教育政策日趋成熟,中国教育学界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力:如果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出台历程,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讨论、争论和辩论,无疑应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因为参与的专家几乎涵盖了所有教育领域及其他公共政策领域,超过500位国内知名学者在一年中程度不同地介入了这一国家层面纲领性文件的研讨过程。
中国教育政策越来越趋于一个成熟的公共议程,这验证了公共教育政策的本质,基本属于政治决策,其民主化需求位次往往高于科学化。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研制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2010年社会反映意见最为集中的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破解择校难题、高考制度改革、高校去行政化、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其中,有些意见、建议之所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因为有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作为支撑。即使是学科与职业背景高度专业化的学者,也开始关心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难点热点问题,也就是说,许多长期在微观学科专业领域耕耘的教育学界人士,在即将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关口,纷纷把视线转向宏观教育政策问题上来,同一直活跃在媒体上对教育提出批评建议的各界专家一道,形成了学术话语同政策话语、媒介话语、大众话语相互交融、理性研判与非理性争辩互为交织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报》:展望2020年,中国教育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您认为教育界专家应重点关注哪些宏观政策问题?
张力:准确把握世情、国情、教情,既是各方研究者保持客观性的基本品质,更是政府教育决策取信于民、争取更高社会满意度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下一步要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综观全球210个国家大中小学在校生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的往往是欠发达国家,呈现正梯形乃至柱形结构的约占1/3左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在2020年分别达到1.1亿人、5500万人、4700万人和3550万人,基本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正梯形的历史性转型,可视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门槛的标志之一。而这一转型时期也是改革攻坚阶段,教育势必面临新问题老矛盾叠加的多方面挑战,而且社会对教育预期,常常超越阶段,也增加了解决教育问题的难度。
十年教育蓝图已经绘就,今后关键在于施工。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将发挥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与各省级教育规划纲要形成分步实施的合力,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并设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不断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可以预见,今后教育和公共政策学界专家学者必将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研究评估过程,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杨建芳 2011年1月13日
- 上一条:新华社特约评论员:不拘一格广纳群贤
- 下一条: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