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松绑” 高校教师“下海”不再偷偷摸摸

发布日期:2016-09-15浏览次数:278次

“以前老师们都是‘偷偷摸摸’开公司、办企业,现在终于合法化了。”

  ——四川大学教授、成都海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元伟

  一图看懂高校教师“下海”变化

  以前

  “偷偷摸摸”(甚至辞职),没有补助

  科技成果转化后,教师收益不高于20%

  现在

  光明正大(政府鼓励支持)

  最高可获100万元经费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后,教师收益不低于50%

  自实施“成都十条”以来,在蓉高校教师“下海”不再成为个案。

  据市科技局对外公示的80名拟资助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其中有59位属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他们大多数来自在蓉高校,无一例外带着项目创业。

  四川大学教授、成都海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元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老师们都是‘偷偷摸摸’开公司、办企业,现在终于合法化了。”陈元伟说,再也不用做“地下工作者”了——他刚刚获得100万元的研发费用支持。“非常及时”,陈元伟这样形容这笔资金。

  【背景】“成都十条”投入大、气度大

  去年8月18日,成都市正式发布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十条”)。

  记者了解到,与南京“南九条”、武汉“汉十条”、北京“京科十条”相比,“成都十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体现了鲜明的成都特色,可以概括为“两大”,大方——不吝惜科研投入;大度——允许教师“下海”。

  一方面鼓励国家“千人计划”、高校院所“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蓉创办企业,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的研发费用支持。

  另一方面,破除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的固有“枷锁”。提出支持高校院所与发明人约定由双方共同申请、享有和实施相关知识产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数据】51位大学教师创新创业受资助

  据了解,“成都十条”实施后,市科技局对两批次创新创业科技人才进行了资助。据其公布的拟资助对象名单,59位拟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中,有51位是来自电子科大、川大、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12所在蓉高校的“高校人才”。其中,电子科大有12人,包括副教授周俊临等;川大10人,包括教授唐建华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8人、西南交大5人。

  另外,8位拟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也有来自高校的,如陈元伟。这些带着项目“下海”的教授、副教授或高层次人才,涉及移动互联网、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物联网、大数据等众多领域,他们创办企业,一边科研,一边实现研究成果转化。

  据了解,拟资助对象在进行公示后无异议的,将获得最高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故事】特聘教授:边带学生边搞科研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c1的办公室,陈元伟的身份是成都海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同时,他还是川大特聘教授、博导,带了12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上世纪80年代他求学于四川大学,数年后前往瑞士、美国求学与工作,曾在两家全球500强企业任职研发与管理高管。现在的陈元伟,“头衔”很多,国家特聘专家、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他所在的“千人计划”团队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内领先水平的药物制造平台,主攻抗癌药物等新药开发。其主导的“治疗前列腺癌症的创新药物-hc1119”项目进入关键环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临床批文。也正是因为该项目,获得100万元的资助。陈元伟感叹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据介绍,一种新药从研发到走向市场要七八年的时间,花费上亿元。“不仅仅是资金的帮助,这种政策无疑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政府是支持创新创业的。”陈元伟说,“原来成果转化之后,老师的收益十分有限,不高于20%,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愿意转化,或者‘地下’转化;现在老师的收益不低于50%,这大大提高了大家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陈元伟说,“成都十条”破除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固有“枷锁”,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单个项目的转化收益降低了,但转化的成果多了,总收益是增加的,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多。

  【观点】新政策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是制约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由于产权归属不明晰,职务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是“实验室”通向“生产线”的一个快捷通道,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立并强化职务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成都出台了“成都十条”,通过政策“松绑”和制度创新,旨在最大程度激发在蓉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活力。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成都十条”出台后,去年申报的人数和团队明显比以往增加。

  在科技成果转化一事上,高校的积极性同样高涨。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学规定,对于在产研院进行产业化示范项目工作的老师的考核,如无法保证教学工作量,可以以科研工作量折算,并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系列”职称评定体系,主要以成果转化情况、工程技术服务等相关条件为职称评定依据,不以发表论文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西南交通大学还专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让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老师一样可以当教授。成都晚报记者黄海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