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近期分析摘编
发布日期:2018-09-28浏览次数:685次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和教育部领导指示精神,我中心专题组对2012年11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所援引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全球劳动力市场:35亿人口的工作、收入和技术》和《未来的制造业:全球增长和创新的下一个时代》两份报告进行了编译,还有经合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近期类似研究成果。由于英文资料中的skilled workers 为技能型员工或熟练员工, high-skilled person, people with high skills 均为高技能人员,并非与中文“技术人才”概念严格对应,所以本文使用“技能人才”。现将有关分析材料摘编如下,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同志参阅。
一、《金融时报》“全球技能人才预计存在4000万人缺口 Skilled Workers Shortfall of 40m Forecast”(Peter Marsh,2012年11月18日)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产业将面临4000万技能人才缺口,位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所受打击将尤为沉重。麦肯锡战略咨询机构的研究分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指出,制造业将成为全球经济领域受技能人才缺口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
就产量而言,中国去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麦肯锡特别指出,中国要想延续制造业领域的快速扩张或有难度。汽车、医疗设备以及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子板块受招工难的打击可能最为沉重。
该研究所主管James Manyika指出,在这些领域,技能人才短缺的影响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加剧,原因是学术机构无法培养出足够多的合格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他说,“技能人才短缺的程度将成为许多公司按理想的方式开发业务的一个巨大制约”。
在麦肯锡的这项研究中,高级技能人才被定义为拥有大学或同等学历的个体,所学专业不限。但用工企业目前在以下专业领域的人才招聘难度最大: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技术类专业,以及采矿、医疗服务和机械设计等其他基于技术的行业。一些大公司近期承认在招聘机械等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困难,包括美国的波音、卡特彼勒和霍尼韦尔,以及英国航空发动机商罗尔斯•罗伊斯。
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共有4000万需要技能人才的岗位出现空缺,其中1300万有可能在制造业,其他2700万均匀分布在世界经济的许多其他行业。麦肯锡的咨询师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受技能人才短缺最为沉重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将有2200万技能人才缺口。报告指出,其他1800万缺口将主要影响到高度工业化地区,包括西欧、美国和日本等。
麦肯锡指出,造成中国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快,虽然高等院校培养出了大量具有高等学历的毕业生,但这些年青人的生产力仍然无法满足经济扩张的需要。到2020年,位于中国的企业共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达到约2200万人。这是基于未来几年中国大学及同等教育机构每年将培养各专业毕业生约500万人的预期所做的推断。
该研究所主管James Manyika指出,“中国正在向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满足经济的需要。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有所放缓,但相对于绝大多数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很快,年增速达到7%至8%。”中国面临的另一大困境来自于自身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受此影响,20多岁、可能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新增劳动力人数,在未来几年中国人口中所占比重可能相对较小。
二、相关背景材料
1、与《金融时报》相关材料之一:《全球35亿人口的工作、收入和技术》摘要(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6月)
报告分析了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背景,预测了2020年全球经济将遭遇的人才困境,并为政府和企业走出这一困境提供了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在过去30多年里,发展中经济体实现工业化并开始在世界市场竞争,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为了提高生产力,发达经济体开始大力投资人力集约型技术,打击全球低成本劳力输出国。今天,这一市场特征尤为明显。发达经济体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超过供应,而对低技能人才的需求仍然很低。劳动力的收入份额, 或国民总收入中用于劳动力工资的份额在下降,收入差距扩大,包括7500万年轻人在内的低技能人才经历失业、不充分就业,和工资停滞。
研究发现,这些趋势非但势头不减,且开始向中国和其他发展经济体蔓延,从而使2030年的国际劳动力达到35亿。基于目前人口、教育和劳动力需求的趋势,报告预计截至2020年全球经济将遭遇以下障碍:
具有第三级教育(包括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高级技能人才需求缺口高达3800到4000万,占需求的13%。其中1600到1800万缺口在发达经济体,而其余2300万在中国。
发展中经济体具有中学教育的中等技能人才缺口高达4500万,占需求的15%;
低技能人才(发达经济体中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或发展中经济体中没有接受过中学教育)过剩高达9000到9500万,全球劳动力过剩率达11%。这一群体占全球劳动力的2.6%,到2020年有可能永久性失业。
报告指出,消除这些经济体发展的不平衡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提高受教育机会,提供针对具体工作的培训机会。发达经济体需要将年青人获得大学学位的速度翻倍,并在科学、工程、和其他技术领域涌现更多的毕业生。同时政府必须更新中学教育和职业培训,重新培训中期职业生涯的人才,为无法继续攻读大学的学生提供针对具体工作的实际技能。
即使如此,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仍然可能出现许多劳动力掌握的技能不具备足以获得全职工作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发展中还是发达经济体,政策制定者不仅需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还要为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解决方法包括在发展中经济体内推动价值链条(比如食品处理相比种植出口粮食能创造过多就业机会),在发达经济体中创造机会使没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参与一些发展迅速的领域,比如医疗卫生和基于家庭的个人服务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这样一个人才短缺的时代,必须懂得找到掌握他们需要的技术的人才库,并设计招聘、保留、培训这些人才的相关战略,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方法保留更多的女性高技能人才和年龄大一些的技能人才留下来。公司还需要大力加紧培育公共教育和培训体系。
报告将中国列为发展中经济体中一个独立的集群,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增长速度会减半,降至年增长率0.5%。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会被印度和包括南亚和非洲再内的“年轻”发展中经济体取代,丧失其在全球市场新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尽管中国不再是世界最大的廉价劳动力国家,她会承担一个全新、可能更重要的角色,成为具有高等教育人才的最大供应国。2030年,世界上具有大学教育的新增劳动力将有57%来自中国和印度。
2、与《金融时报》相关材料之二:《未来的制造业:全球增长和创新的下一个时代》摘要(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11月)
报告指出,制造业无论对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我国家都继续起着关键作用。与1929年大萧条之前比,未来的制造业面对的环境风险更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多。要在这种环境中胜出,各国需要首先迎接人才挑战。人才挑战已经在许多制造行业都存在,将来甚至会更糟。尤其随着制造工业的增长和复杂性不断提高,更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在技术和分析专业的人才短缺会尤其明显。在诸如汽车、航天航空等工业,随着员工退休,工程师缺口会出现。在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老龄化会制约具有大学学历和技术才能的人才的供应,而这些技能对制造业日渐关键。报告显示,人才的获得已经成为全球技术或创新工业制造商选址决策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例如,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代表汽车配件制造商的行会组织调查发现,2011年70%的CEO承认招到工程技能人才存在困难,而2010年这个比例仅42%。德国工程师协会公布,人才短缺会不可避免地阻碍研发进程,莱比锡市长更直言这种情况是“史无前例”的。这种人才问题不仅限于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评说工程师短缺在于中国的技术创新是个薄弱环节。
如何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报告指出,有效地处理人才资本的调整有助于帮助各国提高竞争优势。除了继续提高公共教育,尤其是教授数学和分析技能外,政策制定者还应该帮助学生进入适合他们的领域。比如提供简便易得、清晰准确的信息,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层次技能或在具体职业的人才可期望的收入,以及新毕业生多久可能获得职位。这些数据还应该包括其他信息,比如哪些职业的下岗率最低,那些地区和行业对具有特定技能和经验的人才需求最大,等等。报告指出,在美国和英国一些国家,调查显示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太喜欢制造业,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行业属于夕阳行业。政府应该认可并庆祝这个行业的胜利来消除这种误解,提高这个行业的声望。同时,政府还应该和行业、高等院校一起,确保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技能能够满足雇主的需要。为了帮助年青人完成新兴的制造业工作,政府还应该开发能够获得行业和国家认证的职业培训,帮助新兴的技术研究与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商业化的企业实现接轨。
3、《全球人才库是如何发生改变的》(OECD,2012年5月)
OECD此项报告概要地分析了全球人才在过去十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今后十年全球人才库的发展总趋势以及各国在全球人才库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同时讨论了科技人力资源供应的持续增长与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的可能出现的冲突。
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25-34岁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五个国家,中国以18%高居榜首,美国以14%屈居第二,俄罗斯和印度分别以11%蝉联第三,日本则降至7%尾随其后。如果这一趋势持续,报告预测截至2020年,OECD国家和G20国家具有高等教育文凭的25-34岁人口中,40%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仅有1/4来自美国和欧盟国家。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已经翻了五倍、高等教育学校数也翻了两倍。同时,中国依然有更宏大的目标,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20%的公民(1.95亿人)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将大致相当于2020年美国25-64岁预计总人口的规模。但是,报告仅指出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之快,并没有在其质量、及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方面做出任何评价。事实上,外媒在报道该报告时,一些西方学者毫不掩饰他们的质疑,指出“中国的人才是否能如西方学者一般见解深刻尚未可知”。
随着全球人才库的爆炸性增长,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劳动力市场能否为不断增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就业?就OECD国家平均而言,2010年科技行业的人力资源占就业岗位总和的1/3。其中卢森堡、瑞典、丹麦和瑞士四国领先,均在40%以上;相比之下,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最低,不足10%。
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998年到2008年,所有OECD国家和G20国家科技行业的就业机会均以高于总体就业机会的速度增长。其中OECD国家平均年增长率3%。其中冰岛最高,达到5.9%;西班牙、巴西、爱尔兰三国紧随其后,介于5%到6%之间。而中国则以0.3%排在最后,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波兰、土耳其、印度和印尼数据缺失,所以不在排名之列)。
4、部分国际组织关于技能人才开发的相关研究与战略项目
由于人口基数大,到20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高居世界首位将毫无悬念。但是长远来看,绝对人口优势在不断削弱。如同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劳动力增长减半;中国作为第一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将为来自印度、非洲和南亚等“年轻的”发展中经济体所代替。同时,老龄化意味着额外的劳动力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已经存在很大缺口。
就人力资源开发质量而言,中国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2012年5月“21世纪大学国际联盟”(Universitas 21)公布的“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排名”中,中国在48个国家中排名39位,与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同时,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就行业吸纳能力而言,OECD报告认为,中国科技行业的人力资源占就业岗位总和的比例偏低,仅10%;同时,中国科技行业的就业机会年增长率偏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表明,中国知识经济程度有待提高,许多行业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吸纳能力偏低。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行业吸纳能力的逐步加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会继续增加,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
为了应对高技能人才可能短缺的挑战,需要更加积极有效推进以技能提升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从国际趋势看,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民技能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领域,许多国家从本国需要出发制定了技能强国战略。一些国际组织也将技能提上议事日程,加强了对技能开发政策的研究。
世界银行2010年10月启动“迈向就业和生产力的技能测量项目”(Skills toward Employability and Productivity,英文缩写STEP),目的是提出针对技能开发的综合性框架。
二十国集团(G20)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峰会,制定《多年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改进对就业技能的开发,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更加匹配,从而提升吸引投资、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
OECD于2012年5月22日启动一个全球性、综合性、跨部门的“技能战略”项目(Skills Strategy),提出“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的口号,旨在促进参与国制定实施更加有效的国家和地方技能发展战略,增强各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可转换性、便利性、质量和效益。
欧盟2012年11月20日启动“重新思考教育”战略(“Rethinking Education” Strategy),旨在鼓励各成员国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年轻人获得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同时达到成员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预期目标。该战略呼唤教育的根本性转变,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学习成果,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该战略更加重视教育的职业维度而非传统的学术纬度,明确提出确保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要求各成员国加强教育和雇主的联系,将企业家引入课堂,使年轻人通过更多的工作场所学习来体验职场;鼓励成员国在国家和欧洲层面加强在工作场所学习项目的合作,等等。
- 上一条:欧洲理事会公布“重新思考教育”战略
- 下一条:新西兰实施国际教育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