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布日期:2017-11-17浏览次数:385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研究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五中全会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及必须把握的重大问题,并就做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决定》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研判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一、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的背景下,党中央召开全会专门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因此,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决定》系统回答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第二,文化繁荣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基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忠诚。每逢经济社会振兴时期,往往是文化昌明时期,具有泱泱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关键在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但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增长,更是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积极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只有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相互借鉴,才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教育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教育也就随之出现。文化对教育具有涵濡熏陶的独特作用,教育思想和理念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文化变革发展而不断更新。同时,教育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要靠教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全体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离不开宏大人才队伍有力支撑。因此,现代教育体系不仅是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密切联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繁荣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为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落实《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重点要求和任务部署
《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举措以及对教育系统提出的重点要求和任务部署对于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把《决定》对教育的重点要求和任务部署落到实处,我们体会到,教育系统需要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第一,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到文化改革发展重大举措的首位,明确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主流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营造全民族良好道德风尚打好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特别需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儿童给予更多关爱。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诚信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作用。高等学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努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示范引导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承担好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整合,在国家部署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国家支持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第三,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必须自觉把培养各级各类文化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和推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急需文化人才和高层次文化人才后备力量。国家将统筹高等学校参与“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和高端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经常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为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提供重要支撑。教育系统将积极主动地为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为领导干部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服务,为增强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服务。其中,社会文化人才占文化人才队伍大多数,是《决定》特别要求重视发现和培养的重点群体,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积极拓展文化人才开发渠道,为社会文化人才和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第四,多方位为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服务。学校是分布最为广泛、遍布全国城镇乡村的公共文化机构,应该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动员广大师生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要组织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文化志愿者。配合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做好对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定向招录工作。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积极稳妥搞好双语教育。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教育在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中的积极作用。适应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的需求,推动高等学校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重点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多做贡献。
三、不断增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自觉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教育系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应全面把握《决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奋斗。
第一,从教育系统实际出发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系统学习,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工作对文化建设的贡献,加强对教育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局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深刻认识教育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上形成高度自觉,在准确把握教育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上形成高度自觉,在积极承担推动教育对繁荣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上形成高度自觉。教育系统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决定》为动力,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第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按照《决定》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共同要求,学校是特别能够反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的文化共同体,应在学校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载体,运用教育的文化内涵,使受教育者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塑造健全人格,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凝聚“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强大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三,教师自觉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要求。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养成、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品位的文化涵养,才能以自身的品德修养、学科功底、人文底蕴、审美情趣来赢得学生认同和尊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就难以承担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重任,我们应把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四,因地制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文化育人是一个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体验省悟过程。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文化育人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文氛围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靠全体师生共同营造,同时又对师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师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品位高尚的校园文化,还是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使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有机融合起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良好氛围。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
- 上一条:没有了!
- 下一条: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