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十六——控辍保学重在源头治理

发布日期:2017-01-21浏览次数:351次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近年来,在“坚持依法控辍、提高质量控辍、落实扶贫控辍、强化保障控辍”总体要求下,各地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依然面临一些新挑战。

  一方面,因社会原因导致学生自辍现象增多。在国家扶贫政策推动下,目前因贫困致辍、因交通不便致辍的情况不断减少,而因为社会原因导致学生自辍的现象逐步增多。近年来,一些地区“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对中小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不少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在现实与虚拟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加之家长缺乏有效引导,造成学生辍学。

  另一方面,一些辍学学生在被劝说返校后,由于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教师需要为其单独补课或者不得不让年龄较大的劝返学生进入低年级学习,导致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维持纪律和管理劝返学生上。在学校反复劝返学生回校读书的情况下,因学校担心劝返学生复辍,教师只能哄着他们,少数劝返的学生出现对教师不尊重的情况。面对上述新情况,加强控辍保学的源头治理至关重要。

  控辍保学要切实做到“预防为先”。学生辍学并非一时冲动,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能够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制止,控辍保学工作则会事半功倍。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包括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对学困生或厌学生开展有效帮扶,一旦发现辍学苗头,及时制止或上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消除学生的辍学念头。此外,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学生失学辍学情况监测,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等作为重点监测地区,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作为重点监测群体。

  控辍保学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解决辍学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要让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因此,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一方面,各地要紧紧抓住“质量控辍”这一核心环节,包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教研机构建设、发挥乡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优势、提高乡村教师师资水平等。另一方面,要创新农村学校育人模式,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要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段让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进而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控辍保学要不断强化政府行为。要把控辍保学工作当作脱贫攻坚的一项硬任务,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努力做好补短板、控底线的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全面负责区域内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突出重点地区,加强分类指导。县级人民政府要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他们解决接受义务教育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切实防范辍学现象的发生。同时,要通过强化各级政府行为,真正为学校和教师松绑,让学校能静下心来做教育,让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 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7日第02版中教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