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十七——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

发布日期:2017-02-07浏览次数:275次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看,我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乡村教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落实好这个先手棋。

  学者观察

  安雪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乡村规划》),该规划是新时代历史交汇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以往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也是新时代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优先发展乡村教育,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规划》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也就是说,目前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乡村,乡村发展的重点在教育,必须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201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67%。2017年底,全国已有2379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占全国总数的81%,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县没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教育督导局对照国家标准,以校际差距情况为主,对尚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500多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测发现,未认定县均衡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更低于已认定的2300多个县,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城市挤、乡镇弱、农村空”是城乡差距的真实写照。

  要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更新理念和认识,构建城乡融合一体的教育体系传统观念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常常把“农村”等同于农业,农村教育也只是针对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相互割裂。《乡村规划》所提出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不仅是振兴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更是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考虑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一体化,满足乡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不断融合。单独谈乡村教育、农村教育,只会割裂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从而形成新的割裂生态。从人口结构看,2016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从事非农业劳动。全国农民工总量2.87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55%。

  近年来,农村人口的非农业收入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农村”已经不等于“农业”,农村人口在非农行业的贡献和价值不亚于农业。因此,必须更新理念,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标准、制度、督导、评价等方面逐步实现一体化,做到乡村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教育,而是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乡村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在推进学校建设方面,提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每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为基本要求,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提供计划,为乡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从《乡村规划》所制定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扎实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

  培育乡村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对现代农业来说,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技能一直是乡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推动要素,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智力支撑。对于“人”的问题,既要推动城乡人才的流动,在“引”上下功夫,更要在培育乡村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因此,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乡村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技能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乡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未来的乡村技能人才,更关键是要提升现有乡村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增量培养和存量提升两个方面培育新型乡村社会职业人才,为现代化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其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生产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收入增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突出产出率。特别说明的是,要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还需要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行业企业等运用丰富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乡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同时,随着近年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办学硬件资源的逐步改善,师资越来越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近十年来,我国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兼有教师资格、教学能力和技师资格、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职业学校中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提高到规定比例,但城乡职业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要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看,我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乡村教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落实好这个先手棋。(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018年10月10日第05版智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