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

发布日期:2019-10-15浏览次数:427次

民小编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理论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基本建设、质量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强基固本,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第二篇文章,为您梳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的战略转变。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伴随改革开放 40 年的光辉岁月,我国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理论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基本建设、质量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强基固本,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等发展指标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5.3 年提高到 2013年的 9.3 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身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基础教育实现了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的战略转变,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以理论建设为指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根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完善,先后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

1977 年邓小平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把科技和教育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8 年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94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0 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出“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等系列教育思想,强调要以“实现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为出发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一系列思想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

02

以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为先导,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到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要结合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抓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会后通过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恢复中学政治课、恢复和加强班主任工作等系列举措,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1988 年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文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提出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基本任务,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好经验的基础上,赋予德育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以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增强学生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学生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1994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德育工作要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之后,根据德育工作的总目标、中小学的德育体系实施整体规划,对各阶段的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科学设置。

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1985年至2017年,教育部连续颁发了若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性文件,如1988年《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修订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与教材,改进了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德育坚持崇德修身、立德为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紧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统一、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相统一,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社会传媒和教育机构的德育功能,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守住了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拓展了社会、家庭德育的主渠道,唱响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德育工作体系日臻完善。

03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动建立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需要历经一个漫长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教育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力保障了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等法律。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1983)、《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教师资格条例》(1995)、《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等法规。2001年以来,完成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基础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全面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考试招生、教师管理、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督导等基本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步推进。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围绕“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这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先后进行了逐步取消初中统一招生考试、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唯分数论”得到有效扭转。1986 年中小学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这是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为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学校章程和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支撑的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一校一章程”,绝大多数中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在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督导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1983 年建立普通教育督学制度;1985 年尝试建立中小学和学龄前教育视导制度;1991 年启动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建设 ;2012 年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 各地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教育督导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推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和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制度机制在各地陆续建立。

管办评分离是简政放权、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近 70%,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15 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取消 2 项行政审批中介事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取消 11 项,减少近 50%。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创立地方执行中央政策的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建立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30 万所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挂牌督导全覆盖。第三方评价快速发展,多样化、专业化的基础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04

以基本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缩小教育发展的地区、城乡差距上取得历史性成就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教育发展的地区、城乡差距,迫切需要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和基本保障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中小学校舍多是土草房、老祠堂、破庙宇或旧民房,办学条件简陋,其中危房占较大比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做到“校校无危房, 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198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改造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危房面积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以前的17%下降到7%,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校的校舍建设,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改革开放以来,在学校基本设施建设上,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中西部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3年启动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 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规划5年投入5000多亿元,惠及4000多万学生,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工程实施后,学生自带桌椅、在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基本消除。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现在,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居于全国各行业之末,中学教师是倒数第二,这是极不合理的”。1981年、1985年、1986年、1987年党和政府4次提高教师工资。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再次重申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提出“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1979年我国教育投入仅65亿元,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超过2万亿元,实现占GDP比例4% 目标,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学生,大量因贫辍学的学生得以重返校园,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8年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贫困地区学生、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80%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实现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3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1978年提高56.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加快推进。截至 2017 年底,2379 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 81%,11 个省份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2016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 3 万亿元,占GDP 比例连续 5 年保持在 4% 以上。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2016 年达到77.4%,“入园难”进一步缓解。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中职教育成为获得“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途径。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生均每年 1500 元提高到 2000 元,2016 年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提高了教师补助标准。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职业正由“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向“令人羡慕的职业”转变。

05

以质量建设为关键,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质量赢得国际声誉

办好基础教育,质量是关键。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看,加强基础教育质量建设,紧紧抓住了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等关键环节。

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标志着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以及1984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几个文件,逐步重建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小学课程体系。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拉开了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后规模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主要成就和挑战提出了明确意见。2014 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对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统一编写,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改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偏低的状况是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和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为农村培养和补充了大量高素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极大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的素质。

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学点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堂、慕课等形式,缩小了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实现了优质资源广泛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2009年和2012年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连续两次取得全球第一。2015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学生的PISA表现在参与评估的7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数学第6,科学第10,阅读第27,超过多数OECD国家。2016年在经合组织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中,上海初中教师总体表现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10项指标上位居全球第一。鉴于上海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英国2014年以来连续3年购买上海数学教学服务。2016年英国教育部决定,英格兰8000所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赢得国际声誉。

06

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基础教育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根本保证。

1978 年《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1980 年教育工作会议将“教育战线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1985 年,中央作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指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2000 年后,中央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民办学校普遍建立了党组织,理顺了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明确了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一些地方在改革中不断深化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凸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上海出台了“中小学校书记专业标准”;潍坊在校长职级制改革中规定,校长的选聘管理受党委组织部门的指导监督,由教育行政部门党委组织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管干部、党建与业务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党组织围绕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心任务,通过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基层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做好中小学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加强党的后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中小学校党组织用“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凝聚力,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伟大斗争的战斗力,在基础教育战线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合格、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合格、共产党员行为和作风合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合格的“四个合格”要求,把党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设中小学网络党校培训平台,举办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向教育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党员发力,推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子季)

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8年第21期,原标题为《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成就概述》

相关链接